栏目列表
Column List
工信动态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新闻中心 工信动态
淮安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——1-8月工业经济四项指标增速均列全省第一
时间:2024-10-14  来源:淮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

2021年以来,淮安市持续深化项目攻坚,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,突出“快”字要诀和“链”式推进,以项目集聚带动工业经济成长壮大,工业投资连续35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,今年1-8月,全市工业投资、规上工业增加值、工业开票销售、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9.9%、10.2%、14.7%、29.3%,排名均列全省第一。

一、构建“三项机制”,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实施。打造衔接紧密、运转高效的项目招引落地服务体系,推动项目快速落地、顺利实施。一是构建项目研判机制。围绕破解重大项目质量把控、科学决策难题,组建产业专班、专家智库,负责项目分析研判。其中,10亿元以上项目、新能源项目由市级专班负责,对投资主体、市场前景、行业竞争格局、产品工艺先进性等进行严格把关,72小时以内出具报告。新供地项目同时签订《产业投资监管协议》,源头把控项目质量,为其快速落地创造先决条件。2021年以来,市级研判产业项目465个,签约落地率82.68%,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八成。二是构建要素保障机制。围绕破解土地资源、能耗指标、环境容量等制约,探索实施重大项目要素指标市级统筹制度,建立要素资源市级统筹储备库;推动用地指标“市级统筹、分级负责”改革,推行“标准地+双信地+定制地”出让模式,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工作。2021年以来,累计整理利用各类存量土地11.44万亩,编制形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方案41个,“项目等地”转变成为“地等项目”。三是构建快速审批机制。着眼破除工程建设项目审批“梗阻”、程序繁杂问题,系统重构行政审批流程,切实简化行政审批程序。在全国首创不见面“多评合一”集成服务平台,对项目前期涉及的技术评估实行一次性集中评审;积极推进“并联审+容缺办”,拓展应用“五证联发”“拿地即开工”“数字化联合图审”等改革成果,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持续优化,平均审批用时23.6个工作日,较省定100个工作日标准提速76.4%。

二、聚焦“三个突出”,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。强化“做的要比说的好、服务要比需求早”和101%服务理念,集中力量、集聚资源、集成要素,推动项目建设“加码提速”。一是突出高位推动。建立“月度通报、季度观摩、半年总结、年度考评”项目督查考评机制,三级协同、综合施策,环环相扣、协调推进。5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主要领导帮办,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分管领导帮办,亿元项目由县区(园区)和部门“一把手”帮办,推动项目快建设、快投产、快见效,坚定客商“安营扎寨”信心。二是突出问题导向。针对以往政策不落实、承诺不兑现、信息不对称等现象,建立“党政亲商会”、市县两级重大产业项目会办交办、行政审批“不同意”事项报备等制度,开展“新官不理旧账”专项整治,实行项目服务评价“一事肯定”“一事否定”,畅通全过程、全天候政企沟通渠道,消除项目建设卡点。三是突出协同服务。创新打造“经济网格化服务”“财政集成奖补”“12345诉接速办”“淮企小秘书”“警企服务微信群”“审计监管赋能”等服务平台与机制,压紧压实部门责任,形成多方参与、开放共享、优势互补的政策服务环境和产业生态体系。如,项目投产前,多部门组建服务专班,做到要素供给保障、人才招引服务、金融对接支持、产业配套协同“四个到位”。近三年,项目竣工转列统率超过93%,较“十三五”末提高20个百分点。

三、注重“三类培育”,助力项目加速达产达效。优化竣工项目转化服务,实现项目建设推进与骨干企业培育无缝衔接。一是育强龙头企业“顶梁柱”。深入开展百亿企业、上市企业培育,围绕龙头企业、重特大项目搭建平台,支持企业加强上下游拓展延伸、产业链配套协作,垂直整合、协同创新,增资扩产、稳产扩销。2021年以来,新增开票超百亿企业4户、超50亿企业6户;10个百亿级项目已经部分投产,其中7个正在或计划实施二期等后续项目。二是育壮科技创新“生力军”。滚动开展专精特新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“金种子”企业培育,分行业、分类别遴选高成长性企业,实行梯队培育、重点扶持。深入摸排企业创新需求,帮助企业精准导入创新资源,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,助力全市高新产业产值过去一年提升4.7个百分点。2021年以来,分别培育国家级、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户、247户,为“十三五”末的7倍、5.9倍。三是育创数智融合“新标杆”。深入实施制造业“智改数转网联”三年行动计划,建立服务资源池,整合优化企业巡诊、金融服务、企业家导师制等各类政策和服务,组织开展考察研学、专题讲座、主题沙龙和高端分享,为企业量身定制转型方案,持续引导企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全市规上企业生产设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4.3%,位列苏北第一、全省第六。今年,培育新增省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,全省第二;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、示范车间数量均创历史新高。

微信图片_20241014094804.png